四 内存管理

author: spongehah from:hut

作者个人博客:https://blog.hahhome.top/

参考视频: B站王道考研计算机操作系统

[TOC]

1 内存的基础知识

image-20231010104752881

1.1 什么是内存,有何作用?

内存可存放数据。程序执行前需要先放到内存中才能被CPU处理

作用:缓和CPU与硬盘之间的速度矛盾

image-20231010104928179

思考:在多道程序环境下,系统中会有多个程序并发执行,也就是说会有多个程序的数据需要同时放到内存中。那么,如何区分各个程序的数据是放在什么地方的呢?

方案:给内存的存储单元编地址

存储单元:内存地址从0开始,每个地址对应一个存储单元

  • 如果计算机“按字节编址”则每个存储单元大小为1字节,即1B,即8个二进制位
  • 如果字长为16位的计算机“按字编址”,则每个存储单元大小为1个字;每个字的大小为16个二进制位

1.2 指令的工作原理和代码到程序运行的三步

image-20231010105436370

指令的工作基于“地址”,每个地址对应一个数据的存储单元

上图中每条指令的加红部分代表的是指令类型,第二个8位代表的是某个某个寄存器的地址,第三个8位代表的是从这个地址取数据,下面的指令根据指令类型进行操作

  • 指令1代表从地址01001111取数据到寄存器00000011
  • 指令2代表将寄存器00000011的数据加上00000001
  • 指令3代表将寄存器00000011的数据写回地址01001111

思考:不可能每个进程分配到的地址都是从地址0开始的,如果这个进程不是从地址0开始存放的,会影响指令的正常执行吗?

地址从0开始存放:

image-20231010110102989

正常工作

地址不从0开始存放:

image-20231010110132295

现在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将逻辑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

答案是马上要讲的装入

image-20231010110419990

而程序代码到程序运行要经历:编译 -> 链接 -> 装入 三个步骤才能真正装入内存运行

  • 编译就是把高级语言翻译为机器语言
  • 链接:由链接程序将编译后形成的一组目标模块,以及所需库函数链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装入模块
  • 装入(装载):由装入程序将装入模块装入内存运行,并将逻辑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

接下来要讲的就是如何链接以及如何装入

1.3 链接的三种方式

链接:由链接程序将编译后形成的一组目标模块,以及所需库函数链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装入模块

1)静态链接

静态链接:在程序运行之前,先将各目标模块及它们所需的
库函数连接成一个完整的可执行文件(装入模块),之后不再拆开image-20231010110905770

2)装入时动态链接

装入时动态链挠:将各目标模块装入内存时,边装入边链接的链接方式。(结合后面的装入一起)

image-20231010111054170

3)运行时动态链接

运行时动态链接:在程序执行中需要该目标模块时,才对它进行链接。其优点是便于修改和更新,便于实现对目标模块的共享。用不到的模块就不需要装入内存

image-20231010111148667

1.4 装入的三种方式

装入(装载):由装入程序将装入模块装入内存运行,并将逻辑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

1)绝对装入

绝对装入:在编译时,如果知道程序将放到内存中的哪个位置,编译程序将产生绝对地址的目标代码。装入程序按照装入模块中的地址,将程序和数据装入内存。

Eg:如果知道装入模块要从地址为100的地方开始存放

image-20231010111459979

链接后得到的装入模块直接就使用的是绝对地址

不足:只适用于单道程序阶段,此时还无操作系统

2)静态重定位(可重定位装入)

静态重定位:又称可重定位装入。编译、链接后的装入模块的地址都是从0开始的,指令中使用的地址、数据存放的地址都是相对于起始地址而言的逻辑地址。可根据内存的当前情况,将装入模块装入到内存的适当位置。装入时对地址进行“重定位”,将逻辑地址变换为物理地址(地址变换是在装入时一次性完成的)

image-20231010111831907

将装入模块装入内存时一次性分配要求的全部内存空间,并将逻辑地址变换为物理地址,适用于早期多道批处理

不足:如果没有足够的内存,就不能装入该作业。作业一旦进入内存后,在运行期间就不能再移动,也不能再申请内存空间。

3)动态重定位(动态运行时装入)

动态重定位:又称动态运行时装入。编译、链接后的装入模块的地址都是从0开始的。装入程序把装入模块装入内存后,并不会立即把逻辑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装入时依然保持使用逻辑地址,而是把地址转换推迟到程序真正要执行时才进行。因此装入内存后所有的地址依然是逻辑地址。这种方式需要一个重定位寄存器的支持。

image-20231010112538351

image-20231010112852009

重定位寄存器:存放装入模块存放的起始位置,适用于现代操作系统

优点:

  1. 可将程序分配到不连续的存储区中;
  2. 在程序运行前只需装入它的部分代码即可投入运行,然后在程序运行期间,根据需要动态申请分配内存
  3. 便于程序段的共享,可以向用户提供一个比存储空间大得多的地址空间。

小总结

image-20231010113116291

2 内存管理

2.1 内存管理要实现的四个目标

1.操作系统负责内存空间的分配与回收
image-20231010113403691

2.操作系统需要提供某种技术从逻辑上对内存空间进行扩充(覆盖技术、交换技术、虚拟技术)
image-20231010115847697

3.操作系统需要提供地址转换功能,负责程序的逻辑地址物理地址转换(这个过程称为地址重定位),采用装入具体存储管理方式的地址变换机构
image-20231010113549970

4.操作系统需要提供内存保护功能。保证各进程在各自存储空间内运行,互不干扰

  • 方法一:在CPU中设置一对上、下限寄存器,存放进程的上、下限地址。进程的指令要访问某个地址时,CPU检查是否越界
    假设进程1的逻辑地址空间为0 ~ 179:实际物理地址空间为100 ~ 279image-20231010114151331
  • 方法二:采用重定位寄存器(又称基址寄存器)和界地址寄存器(又称限长寄存器)进行越界检查。重定位寄存器中存放的是进程的起始物理地址。界地址寄存器中存放的是进程的最大逻辑地址(注意一个是物理,一个是逻辑)
    假设进程1的逻辑地址空间为0 ~ 179:实际物理地址空间为100 ~ 279image-20231010114111711

小总结:

image-20231010114411624

2.2 实现内存空间的扩充

image-20231010115124792

虚拟存储技术后面才会讲

1)覆盖技术

image-20231010115243417

覆盖技术,用来解决“程序大小超过物理内存总和”的问题

覆盖技术的思想:将程序分为多个段(多个模块)常用的段常驻内存,不常用的段在需要时调入内存。

内存中分为一个“固定区”若干个“覆盖区”

需要常驻内存的段放在“固定区”中,调入后就不再调出(除非运行结束)不常用的段放在“覆盖区”需要用到时调入内存,用不到时调出内存

image-20231010115422566

例如A端需放入固定区

B段和C段最多只能同时运行一个,所以只需要划分一个大者(10K)的覆盖区即可

D段和E、F段也是如此,只需要划分一个12K的覆盖区即可

优点:这样总内存大小8+8+10+12+4+10=52K的进程,只需要划分30K就可以运行

缺点:必须由程序员声明覆盖结构,操作系统完成自动覆盖。对用户不透明,增加了用户编程负担。覆盖技术只用于早期的操作系统中,现在己成为历史。

2)交换技术

image-20231010115947667

交换(对换)技术的设计思想:内存空间紧张时,系统将内存中某些进程暂时换出外存,把外存中某些已具备运行条件的进程换入内存(进程在内存与磁盘间动态调度)

中级调度的应用:暂时换出外存等待的进程状态为挂起状态(挂起态,suspend),挂起态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就绪挂起、阻塞挂起两种状态
image-20231010120131057

  1. 应该在外存(磁盘)的什么位置保存被换出的进程?
    • 具有对换功能的操作系统中,通常把磁盘空间分为文件区对换区两部分。文件区主要用于存放文件,主要追求存储空间的利用率,因此对文件区空间的管理采用离散分配方式:对换区空间只占磁盘空间的小部分,被换出的进程数据就存放在对换区。由于对换的速度直接影响到系统的整体速度,因此对换区空间的管理主要追求换入换出速度,因此通常对换区采用连续分配方式(学过文件管理章节后即可理解)。总之,对换区的I/O速度比文件区的更快image-20231010120426618
  2. 什么时候应该交换?
    • 交换通常在许多进程运行且内存吃紧时进行,而系统负荷降低就暂停。例如:在发现许多进程运行时经常发生缺页,就说明内存紧张,此时可以换出一些进程;如果缺页率明显下降,就可以暂停换出。
  3. 应该换出哪些进程?
    • 优先换出阻塞进程;可换出优先级低的进程;为了防止优先级低的进程在被调入内存后很快又被换出导致饥饿,有的系统还会考虑进程在内存的驻留时间

(注意:PCB会常驻内存,不会被换出外存)

覆盖和交换的区别

image-20231010120643030

覆盖是在同一个程序或进程中的,交换是在不同进程(或作业)之间的

2.3 实现内存空间的分配与回收(连续分配管理方式)

image-20231012144211986

2.3.1 三种连续分配管理方式

1)单一连续分配

image-20231012144510835

优点:实现简单,无外部碎片

缺点:有内部碎片,同一时间只能运行一个程序,内存利用率极低

2)固定分区分配

image-20231012144653905

image-20231012144816213

分为两类:

  1. 分区大小相等:缺乏灵活性,但适用于某些特定场景
  2. 分区大小不等:增加了灵活性

优点:实现简单,无外部碎片

缺点:用户程序太大时没有一个分区满足,不得不使用覆盖技术,会降低性能
会产生内部碎片,内存利用率低

3)动态分区分配

image-20231012144929411

1.系统要用什么样的数据结构记录内存的使用情况?

  • 空闲分区表:每个空闲分区对应一个表项。表项中包含分区号分区大小、分区起始地址等信息
  • 空闲分区链:每个分区的起始部分和末尾部分分别设置前向指针和后向指针。起始部分处还可记录分区大小等信息image-20231012161053542

2.当很多个空闲分区都能满足需求时,应该选择哪个分区进行分配?

  • 把一个新作业装入内存时,须按照一定的动态分区分配算法,从空闲分区表(或空闲分区链)中选出一个分区分配给该作业。由于分配算法算法对系统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人们对它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下个小节会介绍四种动态分区分配算法

3.如何进行分区的分配与回收操作?

  • 回收时相邻的空闲区合并成一个,若无相邻空闲区则自己成为一个空闲区

image-20231012145835251

动态分区分配没有内部碎片,但是有外部碎片。(前面两种方法都是有内部碎片没有外部碎片)

内部碎片:分配给某进程的内存区域中,如果有些部分没有用上。
外部碎片:是指内存中的某些空闲分区由于太小而难以利用。

如何处理外部碎片?
可以通过紧凑(拼凑,Compaction)技术来解决外部碎片。例如把使用到的内存块向小地址方向整理到一起

小总结

image-20231012145933335

2.3.2 四种动态分区分配算法

image-20231012150022466

1)首次适应算法

image-20231012151606649

首次适应算法:空闲区的大小排序是无序的,从低地址依次向高地址查找,直到找到第一个满足要求的空闲分区

2)最佳适应算法

image-20231012151912854

最佳适应算法:空闲分区按容量递增次序链接,每次分配内存时顺时针查找到满足要求的第一个空闲分区,即刚好满足要求的第一个分区

会对空闲分区进行重新排序

缺点:每次都选最小的分区进行分配,会留下越来越多的、很小的、难以利用的内存块。因此这种方法会产生很多的外部碎片。

3)最坏适应算法

image-20231012152338647

最坏适应算法:空闲分区按容量递减次序链接。每次分配内存时顺序查找空闲分区链(或空闲分区表),找到大小能满足要求的第一个空闲分区,即优先使用此时最大的空闲分区

会对空闲分区进行重新排序

缺点:每次都选最大的分区进行分配,虽然可以让分配后留下的空闲区更大,更可用,但是这种方式会导致较大的连续空闲区被迅速用完。如果之后有“大进程”到达,就没有内存分区可用了

4)邻近适应算法

image-20231012153310634

邻近适应算法:和首次适应算法一致,不对空闲分区的容量进行排序,但是将其首尾相连构成循环链表,每次分配内存时从上次查找结束的位置开始查找空闲分区链(或空闲分区表),找到大小能满足要求的第一个空闲分区。

和首次适应算法的区别

  • 首次适应算法每次都要从头查找,每次都需要检索低地址的小分区。
  • 邻近适应算法的规则可能会导致无论低地址、高地址部分的空闲分区都有相同的概率被使用,也就导致了高地址部分的大分区更可能被使用,划分为小分区,最后导致无大分区可用(最佳适应算法的缺点)

小总结

image-20231012153319093

2.4 实现内存空间的分配与回收(非连续分配管理方式)

image-20231017095934058

2.4.1 基本分页存储管理

1.1)页框和页面的概念

image-20231017082840352

页框(页框=页帧=内存块=物理块=物理页面):将因存空间份为一个个大小相等的分区(一般为4KB)

页/页面:将讲程的罗辑地址空间也分为与而掘大小相的一个个部分

操作系统以页框为单位为各个进程分配内存空间。进程的每个页面分别放入一个页框中。也就是说,进程的页面与内存的页框一一对应的关系
各个页面不必连续存放,可以放到不相邻的各个页框中。

1.2)页表和页表的大小计算

image-20231017083132372

页表:维护进程的页面与内存的页框一一对应的关系

1.每个页表项多大?占几个字节?

2.如何通过页表实现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转换?

image-20231017083616105

image-20231017084238866

页表项是连续存放,因此页号可以是隐含的,不占存储空间(类比数组)

->本例中(内存大小4GB):由于页号是隐含的,因此每个页表项占3B,存储整个页表至少需要3(n+1)B*

注意:页表记录的只是内存块号,而不是内存块的起始地址!」号内存块的起始地址=」*内存块大小(4KB)

1.3)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转换

逻辑地址的结构:

image-20231017094012531

0-11位为页内偏移量:因为一个页框的大小一般为4KB=2^12^B

12-31位为页号:为上例中的页号位数(内存空间大小为4GB),若内存空间大小不一样,页框大小不一样,页号的位数就不一样

image-20231017085451465

这是连续分配时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转换方式:动态重定位,不清楚的可以去前面回顾一下

image-20231017085650756

逻辑地址A对应的物理地址=P号页面在内存中的起始地址+页内偏移量W

image-20231017090238089

image-20231017092051442

image-20231017092244116

image-20231017092305141

总结:

计算物理地址的两种方式:

  1. 实际的物理地址=页面在内存中的起始地址+页内偏移量
    • 起始地址=内存块号(页帧号) * 内存块的大小(一般为4KB)
  2. 如果页面大小刚好是2的整数幂,则只需把页表中记录的物理块号拼接上页内偏移量就能得到对应的物理地址

小总结

image-20231017094024655

2)基本地址变换机构

重点理解、记忆基本地址变换机构(用于实现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转换的一组硬件机构)的原理和流程

基本地址变换机构可以借助进程的页表将逻辑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
通常会在系统中设置一个页表寄存器(PTR),存放页表在内存中的起始地址F和页表长度M
进程未执行时,页表的始址和页表长度放在进程控制块(PCB)中,当进程被调度时,操作系统内核会把它们放到页表寄存器中。

注意:页面大小是2的整数幂
设页面大小为L,逻辑地址A到物理地址E的变换过程如下:image-20231026170649057

  • ①计算页号P和页内偏移量W(如果用十进制数手算,则P=A/L,W=A%L:但是在计算机实际运行时,逻辑地址结构是固定不变的,因此计算机硬件可以更快地得到二进制表示的页号、页内偏移量)
  • ②比较页号P和页表长度M,若PM,则产生越界中断,否则继续执行。(注意:页号是从0始的,而页表长度至少是1,因此P=M时也会越界)
  • ③页表中页号P对应的页表项地址 = 页表起始地址F + 页号P * 页表项长度,取出该页表项内容b,即为内存块号。(注意区分页表项长度、页表长度、页面大小的区别页表长度指的是这个页表中总共有几个页表项,即总共有几个页:页表项长度指的是每个页表项占多大的存储空间:页面大小指的是一个页面占多大的存储空间)
  • ④计算E=b*L+W,用得到的物理地址E去访存。(如果内存块号、页面偏移量是用二进制表示的,那么把二者拼接起来就是最终的物理地址了)

动手验证:假设页面大小L=1KB,最终要访问的内存块号b=2,页内偏移量W=1023。①尝试用E=b*L+W计算目标物理地址。②尝试把内存块号、页内偏移量用二进制表示,并把它们拼接起来得到物理地址对比①②的结果是否一致

image-20231026171021929

注意:虽然前面经过计算,一个页表项只需要3B就够了,可是为了方便页表的查询,往往会让每个页表项站内据4B,
如下:

image-20231026171320973

另外:进程的页表通常是装在连续的内存块中的

小总结:

image-20231026171411763

3)具有快表的地址变换机构

image-20231026171430792

image-20231026171456108

image-20231026171526495

引入快表后,地址的变换过程:

①CPU给出逻辑地址,由某个硬件算得页号、页内偏移量,将页号与快表中的所有页号进行比较。

②如果找到匹配的页号,说明要访问的页表顽在快表中有副本,则直接从中取出该页对应的内存块号,再将内存块号与页内偏移量拼接形成物理地址,最后,访问该物理地址对应的内存单元。因此,若快表命中,则访问某个逻辑地址仅需一次访存即可。

③如果没有找到匹配的页号,则需要访问内存中的页表,找到对应页表项,得到页面存放的内存块号,再将内存块号与页内偏移量拼接形成物理地址,最后,访问该物理地址对应的内存单元。因此,若快表未命中,则访问某个逻辑地址需要两次访存(注意:在找到页表项后,应同时将其存入快表,以便后面可能的再次访问。但若快表已满,则必须按照一定的算法对旧的页表项进行替换)由于查询快表的速度比查询页表的速度快很多,因此只要快表命中,就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因为局部性原理,一般来说快表的命中率可以达到90%以上。

image-20231026171833711

有的系统支持快表和慢表同时查找

局部性原理:

image-20231026172006641

image-20231026172019016

4)两级页表

image-20231026172107918

image-20231026172156732

一级页表需要的连续内存块太多了

根据局部性原理可知,很多时候,进程在一段时间内只需要访问某几个页面就可以正常运行了。因此没有必要让整个页表都常驻内存。

image-20231026172428966

image-20231026172818723

页面大小4KB,每个页表项4B,每个页面可存放1K个页表项,因此每1K个连续的页表项为一组,每组刚好占一个内存块,再讲各组离散地放到各个内存块中

image-20231026172524242

image-20231026172713329

image-20231026172744036

image-20231026172933562

1 各级页表的大小不能超过一个页面
2 n级页表需要n+1次访存(没有快表的情况下)

image-20231026173111152

2.4.2 基本分段存储管理

image-20231026173213677

1)什么是分段

image-20231026192340436

image-20231026192349253

2)段表和地址变换

image-20231026192405340

段表的每个段表项占6B:段长16位+基址32位=48bit=6B

image-20231026192424211

image-20231026192638876

3)分段、分页管理的对比

image-20231026192645373

是信息的物理单位对用户是不可见
是信息的逻辑单位对用户是可见

分页的用户进程地址空间是一维
分段的用户进程地址空间是二维

image-20231026192829590

分段比分页更容易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保护,只需指向同一个内存段即可

image-20231026192959000

若是采用分页管理,那么如果需要共享的信息在一个页中,将很难实现共享

对比小总结:

是信息的物理单位。分页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离散分配,提高内存利用率。分页仅仅是系统管理上的需要,完全是系统行为,对用户是不可见的。
是信息的逻辑单位。分页的主要目的是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一个段通常包含着一组属于一个逻辑模块的信息。分段对用户是可见的,用户编程时需要显式地给出段名。
页的大小固定且由系统决定。段的长度却不固定,决定于用户编写的程序。

分页的用户进程地址空间是一维的,程序员只需给出一个记忆符即可表示一个地址。
分段的用户进程地址空间是二维的,程序员在标识一个地址时,既要给出段名,也要给出段内地址。

分段比分页更容易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保护。不能被修改的代码称为纯代码可重入代码(不属于临界资源),这样的代码是可以共享的。可修改的代码是不能共享的

访问一个逻辑地址需要几次访存?
分页(单级页表):第一次访存一一查内存中的页表,第二次访存一一访问目标内存单元。总共两次访存
分段:第一次访存一一查内存中的段表,第二次访存一一访问目标内存单元。总共两次访存
与分页系统类似,分段系统中也可以引入快表机构,将近期访问过的段表项放到快表中,这样可以少一次访问,加快地址变换速度。

image-20231026193549588

4)分页分段的优缺点

image-20231026193630785

不过:分段管理中产生的外部碎片也可以用“紧凑”来解决,只是需要付出较大的时间代价

2.4.3 段页式管理

image-20231026193832906

先分段再分页

image-20231026193844085

若是32位逻辑地址,每个段最多有2^4^=16个页

image-20231026193852006

image-20231026193858195

需要三次访存,比纯分页或纯分段多一次访存

image-20231026193903986

2.5 虚拟内存技术

前面说了,扩展内存的技术有三项:

  1. 覆盖技术
  2. 交换技术
  3. 虚拟存储技术

现在就来讲讲虚拟存储技术:

2.5.1 虚拟内存的基本概念

image-20231026195753311

1)传统存储管理方式的特征、缺点

image-20231026194418031

传统存储管理方式包括上面讲的所有连续分配和非连续分配的内存管理方式,它们的特征如下:

  1. 一次性作业必须一次性全部装入内存后才能开始运行
    • 作业很大时,不能全部装入内存,导致大作业无法运行
    • 当大量作业要求运行时,由于内存无法容纳所有作业,因此只有少量作业能运行,导致多道程序并发度下降
  2. 驻留性:一旦作业被装入内存,就会一直驻留在内存中,直至作业运行结束
    • 事实上,在一个时间段内,只需要访问作业的一小部分数据即可正常运行,这就导致了内存中会驻留大量的、暂时用不到的数据,浪费了宝贵的内存资源。

2)局部性原理

局部性原理在前面具有快表的地址变换机构也讲过

  1. 时间局部性:如果执行了程序中的某条指令,那么不久后这条指令很有可能再次执行:如果某个数据被访问过,不久之后该数据很可能再次被访问。(因为程序中存在大量的循环)
  2. 空间局部性:一见程序访问了某个存储单元,在不久之后,其附近的存储单元也很有可能被访问。(因为很多数据在内存中都是连续存放的,并且程序的指令也是顺序地在内存中存放的)

比如这个程序:image-20231026194854319这个程序,while循环内的代码拥有时间局部性,a数组具有空间局部性

3)虚拟内存的定义和特征

image-20231026195017771

虚拟内存简而言之,就是解决了上面传统方式的两个问题:

  1. 解决了一次性问题:作业不用一次性全部装入内存,只装入用到的部分
  2. 解决了驻留性问题:操作系统会将暂时用不到的信息换出到外存

看起来像是同时具备覆盖技术和交换技术的优点

虚拟内存的三个特征

  1. 多次性:无需在作业运行时一次性全部装入内存,而是允许被分成多次调入内存。
  2. 对换性:在作业运行时无需一直常驻内存,而是允许在作业运行过程中,将作业换入、换出。
  3. 虚拟性:从逻辑上扩充了内存的容量,使用户看到的内存容量,远大于实际的容量。

4)实现虚拟内存的方式

image-20231026195606971

image-20231026195642633

2.5.2 请求分页管理方式

image-20231026200623599

1)页表机制

image-20231026200648139

与基本分页管理相比,请求分页管理中,为了实现“请求调页”,操作系统需要知道每个页面是否已经调入内存:如果还没调入,那么也需要知道该页面在外存中存放的位置

内存空间不够时,要实现“页面置换”,操作系统需要通过某些指标来决定到底换出哪个页面:有的页面没有被修改过,就不用再浪费时间写回外存。有的页面修改过,就需要将外存中的旧数据覆盖,因此,操作系统也需要记录各个页面是否被修改的信息。

所以:请求页表项比页表增加了4个字段

2)缺页中断机构

image-20231026200908264
image-20231026200915383

缺页中断是因为当前执行的指令想要访问的目标页面未调入内存而产生的,因此属于内中断
一条指令在执行期间,可能产生多次缺页中断

3)地址变换机构

image-20231026201102049

image-20231026201241798

image-20231026201307873

注意补充细节的第⑤点,若发生缺页中断,将页面调入内存后,会同时放入慢表和快表

在具有快表机构的请求分页系统中,访问一个逻辑地址时,若发生缺页,则地址变换步骤是:

查快表(未命中)-> 查慢表(发现未调入内存)-> 调页(调入的页面对应的表项会直接加入快表) -> 查快表(命中) -> 访问目标内存单元

image-20231026201514768

2.5.3 页面置换算法

image-20231107084948915

1)最佳置换算法OPT

image-20231107085254670

淘汰的页面是内存中之后最长时间不再被访问的页面

打勾的地方发生了缺页中断:缺页时未必发生页面置换

缺页率 = 缺页中断次数 / 访问页面次数

前提条件:知道之后依次要访问的页面是哪些
最佳置换算法可以保证最低的缺页率,但实际上,只有在进程执行的过程中才能知道接下来会访问到的是哪个页面。操作系统无法提前预判页面访问序列。因此,最佳置换算法是无法实现的。

2)先进先出算法FIFO

image-20231107090012863
image-20231107090156477

维护了一个队列,每次发生缺页中断时,将队首的页面换出内存,换入的新页面放到队尾

Belady异常:当为进程分配的物理块数增大时,缺页次数不减反增的异常现象。

只有FIFO算法会产生Belady异常,算法性能差

3)最近最久未使用算法LRU

image-20231107090534070

该算法性能好,是最接近最佳置换算法的

但是实现困难,开销大

在MySQL置换脏页和Redis对象内存淘汰中都有使用到LRU算法:

  1. 在MySQL中:大致过程就是维护了一个链表,每次访问一个页就将其放到头的位置,那么尾部的页就是最近最久未使用
  2. 在Redis中:在RedisObject中维护了一个3字节的变量lru:LRU_BITS,记录该key的最近一次访问时间戳,并对所有key的(now-LRU_BITS)进行排序,值越大,越应该被淘汰

4)时钟置换算法CLOCK

image-20231107091446250

CLOCK算法也叫最近未用算法NRU

CLOCK算法扫描过程(精准空降):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YE411D7nH?t=950.8&p=55

先将1,3,4,2,5放入内存,
然后访问6号页时,先从1循环队列一号页开始扫描,第一轮扫描会将所有页面置0,这里会在第二轮扫描时扫描到1发现是0,然后把页面6放入1,
访问3时将3号页置1,访问4时将4号页置1,
访问7时缺页,之前扫描到1号页(现在应该是6号页)处,接着往后扫描3号页发现是1,置为0,4号页发现是1,置为0,扫描到2号页时是0,在此处替换为7号页

最多会进行两轮扫描

5)改进型的时钟置换算法

image-20231107092709865

在CLOCK算法的基础上,再考虑修改位

  • 第一优先级:最近没访问,且没修改的页面(0,0)
  • 第二优先级:最近没访问,但修改过的页面(0,1),本轮将扫描过的访问位设为0
  • 第三优先级:最近访问过但没修改的页面(0,0)
  • 第四优先级:最近访问过,且修改过的页面(0,1)

最多会进行四轮扫描

小总结

image-20231107093051666

2.5.4 页面分配策略、抖动、工作集

image-20231107093526933

1)驻留集

驻留集:指请求分页存储管理中给进程分配的物理块的集合
在采用了虚拟存储技术的系统中,驻留集大小一般小于进程的总大小

eg:考虑一个极端情况,若某进程共有100个页面,则该进程的驻留集大小为100时进程可以全部放入内存,运行期间不可能再发生缺页。若驻留集大小为1,则进程运行期间必定会极频繁地缺页

所以:若驻留集太小,会导致缺页频繁,系统要花大量的时间来处理缺页,实际用于进程推进的时间很少;驻留集太大,又会导致多道程序并发度下降,资源利用率降低。所以应该选择一个合适的驻留集大小。

image-20231129192556477

2)页面分配策略

image-20231129193004693

3)何时、何处调入页面

image-20231129193354292

采用 预调页策略 与 请求调页策略 相结合,运行前预调页,运行时请求调页

image-20231129193359920

分为 对换区空间 足够 与 不够 两种情况

4)抖动现象 与 工作集

image-20231129193700984

分配给进程的物理块太少,所以会发生抖动现象
所以提出了工作集的概念:

image-20231129193706696

驻留集大小不能小于工作集大小,否则进程运行过程中将频繁缺页。

小总结

image-20231129194016009

3 内存映射文件

image-20231129194134859

内存映射文件一一操作系统向上层程序员提供的功能(系统调用)

  1. 方便程序员访问文件数据
  2. 方便多个进程共享同一个文件

image-20231129194220294

image-20231129194226927

image-20231129194237102

image-20231129194244069